紅外測油儀通過檢測油分在特定紅外波長下的吸收信號實現定量分析,校準是消除儀器漂移、確保檢測數據準確的核心環節。其校準需遵循 “準備 - 空白校正 - 曲線構建 - 驗證 - 記錄” 的邏輯流程,嚴格把控每一步操作細節,確保校準過程科學規范,為油分濃度精準檢測奠定基礎。 
校準前準備是保障校準順利的基礎環節。首先需檢查儀器狀態,將紅外測油儀開機預熱至穩定工作狀態(通常預熱 30 分鐘以上),待儀器顯示屏無信號漂移、光源與檢測器運行正常后再開展校準;清潔儀器檢測系統,重點擦拭比色皿外壁(用無絨布蘸取無水乙醇輕擦,避免劃傷)與樣品池光路通道,去除殘留油分或灰塵,防止干擾紅外信號采集。其次準備校準用物資,包括符合標準的油標準溶液(如四氯乙烯配制的正十六烷、姥鮫烷、甲苯混合標準溶液)、空白溶劑(與標準溶液溶劑一致,如純四氯乙烯),確保標準溶液在有效期內、儲存條件合規(避光、密封、低溫),空白溶劑純度達標(無油分污染);同時準備移液管、容量瓶等計量器具,需提前校準確保精度,避免因器具誤差影響標準溶液配制。 空白校準是設定儀器檢測基準的關鍵步驟。取適量空白溶劑注入潔凈的石英比色皿中,確保比色皿無氣泡、外壁干燥,將其平穩放入儀器樣品池并蓋好蓋子,避免外界光線干擾。啟動儀器空白校準程序,儀器會自動掃描空白溶劑在特征波長(通常為 2930cm?1、2960cm?1、3030cm?1)下的吸收信號,以該信號為基準扣除后續檢測中的背景干擾。空白校準需重復 2-3 次,若多次校準結果的吸光度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通常≤0.002AU),需檢查空白溶劑是否污染、比色皿是否潔凈或儀器光路是否異常,排除問題后重新校準,直至空白信號穩定。 標準曲線校準是構建油濃度與吸收信號關系的核心環節。根據儀器檢測量程,選取 4-6 個不同濃度的油標準溶液(涵蓋量程下限、中間值與上限),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操作。將各濃度標準溶液分別注入潔凈比色皿,放入樣品池后啟動校準程序,儀器會自動采集每個濃度對應的紅外吸收信號,生成濃度 - 吸光度的標準曲線。校準過程中需確保每個濃度點的檢測信號穩定后再記錄數據,若某一濃度點信號異常(偏離預期線性范圍),需重新配制該濃度標準溶液并重復檢測;標準曲線生成后需檢查線性相關系數,通常要求≥0.999,若系數不達標,需排查標準溶液配制誤差、儀器光路穩定性等問題,重新進行校準直至曲線符合要求。 校準驗證是確認校準有效性的必要步驟。完成標準曲線校準后,選取一個未參與曲線構建的中間濃度標準溶液(或使用曲線中間點濃度的標準溶液),按正常檢測流程進行測定,對比測定結果與標準溶液實際濃度的相對偏差。若偏差≤3%(具體按儀器精度要求),則校準合格;若偏差超出范圍,需重新檢查標準溶液濃度準確性、儀器參數設置或比色皿狀態,排除問題后再次進行標準曲線校準與驗證,確保校準結果可靠。此外,可通過空白溶劑重復檢測驗證背景穩定性,若空白信號漂移過大,需重新進行空白校準。 數據記錄與儀器維護是校準后的重要工作。校準完成后,需在儀器系統中保存標準曲線參數(如斜率、截距、線性相關系數),同時詳細記錄校準信息,包括校準日期、標準溶液批次與濃度、空白溶劑信息、儀器型號、操作人員及校準結果等,形成校準臺賬,便于后續數據溯源與儀器維護。校準后還需清潔儀器樣品池與比色皿,將標準溶液與空白溶劑按要求密封儲存,定期檢查儀器光源、檢測器等部件狀態,為下一次校準奠定良好基礎。 紅外測油儀的校準步驟需嚴格遵循規范,通過充分準備、精準操作與有效驗證,確保儀器處于最佳檢測狀態。科學的校準不僅能保障油分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還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為水環境、工業廢水等場景的油污染監測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